今天在知识星球看到了一位朋友的分享,有感而发,总结了以下这篇文章:
在许多学习和训练,特别是像“大脑密码训练”这样需要探索内在感受和模式的过程中,一个普遍且常常被忽视的障碍,是很多人内心深处对于“犯错”的恐惧和对“一次性做对”的执念。他们往往希望从一开始就完全理解、精准执行,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高效、最正确的路径。然而,这种心态恰恰可能将我们引入歧途。
为什么“刻意求对”反而容易错?
第一,违背“顺应本然”的核心原则。
“大脑密码训练”的核心理念在于让我们的意识去贴合、去顺应我们内在的、本能的、自然的状态和运作规律(即“本然”)。这意味着,理想的训练状态是减少意识的主观干预、评判和强制。当我们过分强调“必须理解正确”、“必须做得正确”时,其实是在用强大的意识力量去“管控”和“塑造”过程,这本身就增加了不必要的干预,与“顺应本然”背道而驰。这种强烈的意图性,反而可能压抑了内在真实的感受和自然的反应。
第二,阻碍真实的学习和探索。
真正的学习,尤其是在探索未知领域或内在体验时,往往不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。它更像是在一片森林中寻路,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岔路、迷雾,甚至走进死胡同。这些所谓的“弯路”并非浪费时间,它们是学习过程中极其宝贵的一部分。正是在这些“走错”的经历中,我们亲身体验到了“此路不通”,感受到了“这样做为什么不对”。这种基于实践的、往往是碰壁后的否定性反馈,其教育意义常常远超一开始就听从的“正确指导”。因为它迫使我们思考,迫使我们调整,最终帮助我们深刻理解“什么是对的”以及“为什么是对的”。通过亲身经历和纠正错误,我们获得的理解是立体的、鲜活的,并且是真正内化于心、属于自己的智慧。
这就像我们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:许多为人父母者,作为人生的“过来人”,总是满怀爱意地,希望将自己半生积累的经验教训,那些关于“弯路”的警示,原原本本地传授给自己的孩子,期望他们能够避免重蹈覆辙,走得更顺遂。然而,我们常常发现,无论父母说得多么恳切、多么有道理,孩子们往往难以真正理解和吸收这些“二手经验”。他们可能听不进去,甚至可能因为逆反心理而偏要尝试。最终,那些成长中该经历的挑战、该体验的挫折,似乎一个都少不了。究其根本,正是因为缺乏亲身的实践和体验,那些“经验”和“教训”对他们来说只是遥远的概念,而非刻骨铭心的领悟。 只有当他们自己走了弯路,摔了跟头,在疼痛和反思中站起来,那份关于人生路径的理解,才真正变得实在和深刻,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一部分。这恰恰印证了,有些学习,尤其是关乎内在成长和智慧获得的学习,亲身试错和纠错的过程是难以替代的。
第三,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。
时刻担心自己是否做错,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。这种紧张状态本身就会干扰训练效果,使我们无法放松地去体验和感受。大脑在紧张状态下,其感知和学习能力也会受到限制。
“错了也没关系”的心态为何如此有效?
符合“顺应本然”:当你允许自己犯错,不再苛求完美时,意识的过度干预自然就减少了。你不再时刻评判自己的表现,而是以一种更轻松、更开放的态度去尝试和体验。这种放松的状态,恰恰为“本然”的浮现创造了空间。意识的负担减轻了,内在的智慧和自然的调整机制才更容易发挥作用。
促进“歪打正着”的发生:很多时候,突破性的进展和深刻的领悟,并非来自严格规划的“正确”步骤,而是在看似“错误”或“随意”的尝试中偶然发生的。当你放下对“正确”的执念,允许自己“随便试试看”,反而可能无意中触碰到某个关键点,或者激发了某种意想不到的积极反应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歪打正着”,它往往是创造力和直觉发挥作用的结果。
加速学习和适应:拥有“错了也没关系”的心态,意味着你敢于尝试,即使失败了也能快速从中吸取教训,调整方向,再次尝试。这种快速迭代的试错过程,远比那些因为害怕犯错而犹豫不决、裹足不前的人要高效得多。每一次纠正,都是一次对理解的加深和对方法的优化。
以上这些道理,在艺术创作领域,如书法和绘画中,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一个初学书法的人,他每一笔都战战兢兢,完全按照字帖上的标准,力求分毫不差,所以他的作品往往显得僵硬、缺乏生命力,匠气十足,很难真正掌握书法的神韵。他可能永远停留在模仿的阶段,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。
而一个负责任的老师通常会告诉学生,在掌握了基本笔画和结构后,要“大胆去写”,“不要怕写坏”,“要放松,要洒脱一些”。为什么?因为真正的艺术魅力,往往诞生于那不经意的挥洒之间,蕴含在那些看似“不完美”却充满个性和情感的笔触里。允许自己“失控”,允许笔墨在纸上自由流淌,才可能在偶然间捕捉到意想不到的美感和气韵。这种“允许”,正是对“本然”的尊重和释放。
核心原则:允许一切发生,接纳发生的一切
“允许一切发生,接纳发生的一切”,就不仅仅是一句口号,而是“大脑密码训练”乃至许多深度学习过程中需要时刻把握的核心操作原则。
允许一切发生,意味着在训练过程中,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念头、情绪、身体感觉、奇怪的反应,甚至是看似“错误”的操作或结果,都允许它们自然地呈现,不去刻意阻止、压制或改变。
接纳发生的一切,意味着对于所有发生的事情,无论你喜欢与否,都以一种开放、不评判的态度去观察和体验它。不因为它“好”而执着,也不因为它“坏”而抗拒。只是单纯地看着它来,看着它走。
从训练心法到人生智慧:拥抱不确定性,活出生命的本然
因此,当我们深入理解“允许一切发生,接纳发生的一切”这一训练原则时,我们触及的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技巧,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。这其中的道理,远远超出了“大脑密码训练”本身,弥漫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。
人生,本身就是一场无法完全按图索骥的探索。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、幸福、一帆风顺,潜意识里都希望能拥有一份“正确”的人生攻略,以避开所有的陷阱和弯路。然而,现实往往并非如此。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、意料之外的转折、甚至令人痛苦的挫败。如果我们始终紧绷着“必须正确”、“不能犯错”的弦,那么每一次偏离预期轨道的经历,都将成为巨大的焦虑来源和自我否定的理由。我们会活得小心翼翼,如履薄冰,害怕尝试,恐惧失败,最终可能为了追求所谓的“安全”和“正确”,反而失去了体验生命丰富性的机会,甚至错过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。
而“错了也没关系”的心态,以及“允许与接纳”的原则,恰恰是帮助我们在这充满变数的世界中,找到内在安定和成长力量的关键。
它培养的是一种深刻的“信任”:信任生命本身的流动,信任自己内在的调整和修复能力,甚至信任那些看似“错误”的经历背后可能隐藏的成长契机。当你不再执着于掌控一切,而是学会在变化中保持开放和好奇,你会发现,许多“弯路”恰恰是通往更深刻自我认知、磨砺出更强韧心智的必经之路。
它带来的是一种真正的“自由”:当你不必时刻扮演“正确”的角色,不必为每一次不完美而苛责自己时,你便从自我设限的牢笼中解放出来。你可以更大胆地去探索、去尝试、去表达真实的自己,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,也能从中汲取养分,轻松上路。这种内在的自由,是创造力、勇气和幸福感的源泉。
它指向的是一种“活在当下”的智慧:过度追求未来的“正确”,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当下的体验和感受。“允许一切发生,接纳发生的一切”则引导我们将注意力带回此刻,无论此刻是顺境还是逆境,是愉悦还是不适,都全然地去经历它,观察它,与之共处。在这种不加评判的临在中,我们反而能更清晰地看见真相,做出更符合“本然”的选择。
就像一位真正的艺术家,最终的杰作往往不是刻板模仿的产物,而是其生命体验、情感与技巧在自由挥洒中融合的结晶,其中甚至包含了许多“意外”和“不完美”的笔触,正是这些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灵魂。
所以,让我们将这份“错了也没关系”的洒脱,这份“允许与接纳”的胸怀,从训练场带入生活的广阔天地。 学习在人生的旅途中,少一些刻意的对抗和修正,多一些顺势而为的智慧和勇气。拥抱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,无论是阳光还是风雨,是坦途还是弯路。因为,真正的成长和圆满,往往就蕴藏在这完整、真实、有时甚至略显“凌乱”的生命体验之中。这,或许才是最贴近生命本然的活法,也是通往内心深处宁静与力量的道路。
下一篇:没有了